【1】减排95%!全球首艘氨燃料商船完成示范航行
【2】我国首艘高速海洋生态监测船完成试航
【3】中集太平洋海工1450TEU双燃料集装箱船首制船下水
【4】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建成下水
【5】每艘船每年节约10万美元!航运巨头部署新技术
[1]减排95%!全球首艘氨燃料商船完成示范航行
3 月 28 日,日本邮船宣布全球首艘氨燃料商船 “魁(Sakigake)” 号拖船完成示范航行,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约 95%。“魁” 号原是 LNG 动力拖船,自 2015 年交付后在东京湾运营,2023 年日本邮船启动氨燃料改装,由旗下追滨工场负责。去年 8 月改装完成后,进行了 3 个月示范航行,验证脱碳效果与运营安全性。
该船全长 37.20 米、宽 10.20 米、深 4.40 米,总吨位 272 吨,挂日本船旗。其改装属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 2021 年启动的绿色创新基金项目,由日本邮船、IHI 原动机和日本船级社共同推进,三方分工明确。示范航行期间,“魁” 号在东京湾拖航作业,分析显示各主机负荷范围氨燃料混烧率和削减率超 90%,最高约 95%。日本邮船称这验证了氨作为船用燃料的可行性,后续将继续用其作业积累经验。
此外,日本邮船联合多家企业正开发 40000 立方米氨燃料液氨运输船,计划 2026 年 11 月交付,也属上述基金项目。该船将由日本造船联合有明事业所建造,交付后项目团队将评估船舶性能并提改进建议
[2]我国首艘高速海洋生态监测船完成试航
近日,由中船集团六 O 五院设计、江西江新造船建造的我国首艘高速海洋生态监测船 —— 千吨级 “中国环监冀 051” 完成试航,未来将重点服务秦皇岛等近岸海域。该船总长 57 米、型宽 10.3 米,配备双机双桨推进及艏侧推装置,最大航速 15 节,续航超 2000 海里,自持力 20 昼夜,是国内同类环监船中航速最快的之一,其钢质船体与高效动力保障近海航行稳定灵活。船上配有先进监测与应急设备,如 A 型吊架、多类型绞车、106 平方米实验室,搭载 CTD 温盐深剖面仪等仪器,可高效监测海域水质等。同时配备北斗导航等通信导航设备,具备执法取证、应急保障、近岸巡视等功能。建成后,它将承担秦皇岛管辖及临近海域环境质量监测、执法监管等工作。凭借设备先进、功能全、航速快等优势,“中国环监冀 051” 将提升海洋环境监测效率与应急响应能力,为海洋生态保护注入新动能,成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力量。
[3]中集太平洋海工1450TEU双燃料集装箱船首制船下水
3月30日,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1450TEU双燃料集装箱船首制船“SEABOARD SKY”号(船体编号:S1073)在公司西区船坞顺利举行下水仪式。这是去年10月该船铺龙骨后迎来的又一重大节点,标志着船舶建造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船东代表Cornea Ionut、龙叶飞,船东驻场经理夏江平,DNV船级社驻厂代表陶勇,中集太平洋海工造船事业部副总经理沈林涛、陈彬,搭载部部长刘长亭,造船项目管理部常务副部长严凯,工务保障部副部长徐俊及项目组成员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据了解,该船总长169.95米,型宽27.6米,设计吃水9米,航速18.5节,采用LNG双燃料推进系统,配备MAN高压LNG双燃料主机,可显著减少运营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符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全球首制采用水平三联C型燃料罐设计的集装箱船,它采用中集太平洋海工自主设计的LNG供气系统(FGSS),实现燃料高效稳定供应,创新性三联罐设计较传统方案可有效节省舱容空间,提升载货效率。针对船体线型较大、气囊下水工艺难度大的挑战,项目组联合设计院、气囊及拖轮等单位,通过多轮研讨与方案优化,最终攻克技术难关,确保船舶顺利下水,为后续节点推进奠定基础。
此次下水仪式不仅展现了中集太平洋海工在绿色船舶建造领域的硬实力,也为全球航运业低碳转型注入了新动能。随着该船后续舾装等相关工作的完成,一艘兼具环保与经济效益的绿色船舶也即将扬帆起航!
[4]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建成下水
3月28日,全球首创的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湛江湾一号”下水仪式在大津重工南通基地舾装码头隆重举行。
湛江市政府、南通市政府、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海事局、中国船级社等单位的领导嘉宾,湛江市政协副主席兼湛江湾实验室主任欧先伟,天海防务总裁占金锋,以及天海防务总裁助理兼大津重工总经理王友军等齐聚现场,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湛江湾一号”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自主研发,是全球首个集海上半潜养殖、自主航行避台、绿色能源供给、智能控制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该平台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号召,将持续助力智慧渔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湛江湾一号”养殖平台为柱稳式桁架平台和船型首尾相结合的海上养殖装备,主体结构为全焊接,带有艏楼、驾驶室、生活楼、艉楼、直立形船艏和方形船艉。平台艉部配置两台全回转舵桨装置,艏部配置两台侧向推进装置,采取全电力推进系统、漂浮式动力定位系统及临时锚泊系统,使用漂浮式动力定位系统实现定域就位养殖,在环境条件不满足养殖条件的情况下可使用平台推进系统实现转场养殖或紧急避台。平台将主要用于试验养殖金鲳鱼、章红鱼、金枪鱼等大洋性鱼类。
建造过程中,大津重工充分发挥自身在精益管理、先进工艺工法以及数字化虚拟造船平台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优化施工工序、加快节拍化生产节奏,书写了高端装备制造的“中国速度”。
海洋,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作为建造方,大津重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凭借专业技术和不懈努力,同时得益于湛江湾实验室的高瞻远瞩与大力支持,成功孕育出这艘“海上智慧渔场”,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贡献了重要力量。
展望未来,大津重工将继续秉持严谨的工作态度,稳步推进各项节点任务,充分挖掘“湛江湾一号”的功能优势,确保项目圆满竣工。同时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书写海洋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5】每艘船每年节约10万美元!航运巨头部署新技术
近日,全球最大独立集装箱船船东 Seaspan 决定在全船队集成英国 Orca AI 公司的 SeaPod 数字化监测器,以提升安全性、节约运营成本。
作为数字化战略一部分,Seaspan 已在部分船舶使用该监测器增强导航态势感知。2023 至 2024 年性能分析显示积极成果,开放水域船舶间最小平均距离增 35%,近距离接触减少 37%。使用 Orca AI 技术,船员能减少极端操作和不必要航向调整,每艘船每年节省约 10 万美元燃料费,减少 500 公吨二氧化碳排放。
Orca AI 利用先进计算机视觉技术,集成雷达、AIS 和 GPS 数据,持续监测海洋环境。SeaPod 平台能在任何天气昼夜实时向值班人员发高风险目标警报,提前调整航向,减少近距离接触。此外,Seaspan 借助 FleetView 仪表板,将船舶变为可连接浮式办公室,提供实时性能洞察,助岸基团队分析趋势、确保合规、实施最佳实践。
Seaspan 是全球最大独立集装箱船东,有领先船舶管理服务,按长期固定费率定期租船原则为大型集装箱班轮公司租船。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Seaspan 船队运营 218 艘船,连同在建待交付新船,总运力约 230 万 TEU。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来源于船舶国际网,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船舶国际网官方网站或相关报道。